为什么选用了二进制而不是选用三进制或其他

11 2025-11-23 12:01

三进制(或更高进制)并不是没人试过,但历史、物理、数学、工程四条线综合下来,二进制是“最容易做对,最难做错”的局部最优解。把关键取舍拆开看:
  1. 物理:二值噪声裕量最大
    任何实际信号都带热噪声、工艺漂移、串扰。把一条电量(或光强、磁通)划成
    • 两段区间:只需一个判决电平,高/低之间可留出很大的“安全距离”;
    • 三段区间:需要两个判决电平,各区间宽度只剩 1/2,同样噪声下误码率指数上升;
    • 每增加 1 bit/符号,所需信噪比 SNR ≈ +6 dB;三进制想达到与二进制相同的错误率,信道衰减/发射功率要翻 4 倍
      结论:二值在“抗噪—功耗—速度”三角里天然占上风。
  2. 器件:二值开关最容易放大与再生
    CMOS、TTL、ECL 都靠晶体管工作在“完全关/完全开”饱和区:
    • 电流增益高,波形被迅速压到 0/Vdd,级联无衰减
    • 三值电路需要三个稳定工作点,放大器必须线性区分“小/中/大”,直流偏置、温度漂移、老化全是难题;
    • 历史 60–70 年代苏联、美国都做过三值 TTL、I²L、CMOS,芯片面积↑30 %、速度↓、良率↓,商业化失败。
  3. 数学:二进制是“最小完备字母表”
    Shannon 1948 已证明:任何有限字母表都能无损转码到二进制,且码率损失 0
    既然“够用”,就没有动力去支付更高进制的物理代价。
  4. 工程:万亿美金基础设施锁定
    从 EDA 工具、标准单元库、SRAM bitcell、DDR 接口、以太网 PHY,到操作系统、编译器、加密算法,全按 0/1 假设设计;
    一旦改三值,晶体管模型、时序分析、验证形式、ISA、ABI、网络协议、法律标准全部推倒重来,迁移成本>>收益
  5. “三进制更贴近自然”是误读
    确实有人拿“平衡三进制(-1,0,1)”做学术玩具,宣称“比二进制省 log₃2≈37 % 位数”,但:
    • 位数省 37 %,可物理级要区分“负/零/正”三种电荷或电流,噪声裕量再降 1/3
    • 80 年代苏联莫斯科大学造出 Setun 三值机,后来项目终止——省的那点位数抵不过硬件复杂度和低良率
一句话:
二进制不是“绝对最优”,而是“在物理最容易实现、数学已证明够用、历史已把成本摊平”的三重夹击下,成了走不出的局部山峰;三进制或其他进制留在学术和 niche 场景(如多-level 闪存、PAM4 光模块),但永远得额外付“抗噪+校准”的代价,所以主流数字世界仍牢牢锁死在 0 与 1。

全部评论

·